这一年,全区粮食产量达98.5万吨,创下历史新高。在历来“菜比肉贵”的高原上,随着大棚普及,蔬菜自给率已高达90%。
水能、光能、地热、风力,西藏能源总量居全国之首,但开发维艰。新中国成立前,西藏曾在夺底沟出现第一座水电站,仅拉萨上层个别人用上灯泡,至1946年便老化关停。如今,雅鲁藏布江干流的藏木电站,作为自治区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项目并网发电,拉开了西藏水电大开发的序幕。2012年底,行政村已不留死角,全部通电。
付忠旭如今是月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总监。2007年,他们4个搞生物发酵技术的朋友坐着新开通的铁路来到拉萨。在哲蚌寺下面的村子里建了一间实验室,搜集高原的菌种,分离出2000余种微生物,建起了菌种库。在他们看来,西藏可开发的资源和市场太大了。付忠旭说,高原菌种有其优势,高原产品,无形中就意味着纯净、优质和高端。
融入未来
科技对农牧的支撑力量在提升,农牧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增幅高达58.3%,近3亿元用于农民购置农机,农作物良种推广面积达238.67万亩,农机三项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7.5%。
曾经,西藏是电力孤岛,2011年底,青藏联网工程运行,3万参建人员在高寒风雪中完成了这项施工难度惊人的线路架设,为西藏的冬季雪中送炭。2014年,第二条“电力天路”川藏联网,结束了藏东电网的孤立。今年冬春,拉萨不再拉闸限电,今年夏季,西藏电力不仅盈余,还成功外送。
5年前,市场还集中在自治区和周边,年销售额几千万。而去年销售额1.7亿元,35%以上借助铁路和逐渐低廉的航空运往全国。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已达2.5亿元。
投资拉动仍是西藏发展的主动力。2014年,全区落实中央政府投资353亿元、增长30.3%,中央企业投资100亿元、增长58.7%,民间投资300亿元、增长30.6%。从“输血”到“造血”,瓶颈渐次突破,高原不再隔绝。
格尔木市向东17公里,大片厂房在戈壁拔地而起,工业园已具雏形。工业园一期占地10平方公里,主要以铜铅锌矿冶炼加工项目和循环经济为主,并延伸产业链,二期扩展至30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已注册企业160多家,去年已实现产值18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