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首页三栏 > 媒体报道 >

泽贴尔这一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濒临灭绝

发布时间: 2016-06-27 11:19
24小时预约专线:029-88220226点击

专家

方向 西安甘露医院专家

资深藏医专家,长期从事精神分裂症、脑病的临床科研工作。先后在西藏藏医学院和藏医学研究院研修学习,师从著名藏医学家强巴赤列、占堆、格桑旺堆、德吉卓嘎等藏医大师,授以真传。...

  “阿吉拉姆”门巴戏讲述的是门巴历史名人——洛桑王子的故事,传统“阿吉拉姆”整场演出时间长达7天,一般只在藏历新年期间演出,一直以来都是当地群众文艺节庆的“拳头”项目。

  如今,山南地区错那县勒门巴族乡专门成立了“阿吉拉姆”演出团,现共有成员16名,通过演出团的创新精减,如今一场完整的“阿吉拉姆”演出仅需3天时间,单个故事演出只需2个小时左右。乡政府对传承人给予每年8000元的补助,对演出人员给予每人每天80元的补助,每逢重大节日和重要宾客团,勒门巴族乡都会组织“阿吉拉姆”演出,除了在本乡演出外,还参加了萨玛旅游文化节等,而作为门巴戏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阿吉拉姆”,几乎成为四海宾客了解门巴族、了解独具魅力的门巴文化所必看之作。这里还有73位学员正在学习和生产。学习哗叽手工编织、唐卡绘制、民族传统绘画等技艺,不仅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还让这门技艺得到保护和传承。

  格桑旦增回忆,打小他就最爱看“阿吉拉姆”表演,但由于这戏演出过程非常辛苦,演出技法非常复杂,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也不敢去学。在他一开始学习“阿吉拉姆”的时候,这项文艺已面临失传的危险,但有种情感驱使他决定无论多苦多累,也要把这项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下去。年仅16岁的格桑旦增主动拜82岁的老艺人朗杰拉姆为师,从此正式接过传承“阿吉拉姆”的大旗。在他的感召带领下,村里另有5名年轻人也加入到了学习行列中。在那段岁月里,格桑旦增跟他的5位伙伴放下手中的一切农活,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一学就是两个多月。当他们成功演出人生第一场“阿吉拉姆”时,听到乡亲们那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格桑旦增和他的伙伴们激动得流泪了。“阿吉拉姆”也终于“转危为安”,得以继续传承发扬,为更多的人带去美的享受。

  “民族手工艺是无价瑰宝,‘泽贴尔’这一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濒临灭绝,似乎将永远地成为历史。这些传统工艺会消失,并且消失的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技术,更是一种传统艺术。它的消失,将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损失,一种无可挽回的遗憾。”在采访中,巴桑告诉记者,“我的希望,就是通过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泽贴尔’的编织工艺,让他们和我一样,走上富裕之路!”

  格桑旦增是西藏自治区第一批选举的优秀村(居)干部,现任勒门巴族乡党总支委员、勒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但还有一项令他更为骄傲与自豪的头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门巴戏——“阿吉拉姆”的传承人。

  在“泽贴尔”的产品展示大厅,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让人爱不释手,帽子、披肩、围巾、衣服……充满民族特色、样式活泼新颖。巴桑告诉记者,2014年,他们与玛丽服饰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山南“泽贴尔”民族手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新产品融合了许多时尚元素,达到美观与实用的完美结合,已经完成华丽转身。

  2007年,“阿吉拉姆”被成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格桑旦增也被成功选为“阿吉拉姆”传承人。他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阿吉拉姆’申遗成功那一刻,我不仅感受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也倍感责任重大。我要尽早、尽快培养接班人,让‘阿吉拉姆’这一祖先的心血、文化的瑰宝能够更好地、永续地发展传承下去。”

  如今,“泽贴尔”已成为乃东县的一张名牌。“泽贴尔”的生产、销售也已经开始起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渐显现,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谈起未来,巴桑说,他现在主要目的不是单纯让人们看到他的精美作品,更重要的是让这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继而发扬光大。

上一篇:说明这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下一篇:新式藏餐吧成为青年创业新时尚

敬告:前来就医的广大患者朋友,不要和故意与你攀谈的人透露信息,谨防医托,尤其是外地前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如需提供接车服务,请通过电话、网络提前预约,医院未设其他分院。 唯一地址:西安市雁塔区太白南路与光华路十字(公交五公司北隔壁)

24小时热线:029-88220226 / 18165241231

西安雁塔甘露医院
版权所有 西安甘露医院 官方网站 西安雁塔甘露医院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光华路东段1号1幢
24小时咨询/预约专线:029-88220226 备案号:陕ICP备19022228号-13
注: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本站信息,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