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项目、北京百千万领军人才项目、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和国际创新伙伴计划项目支持。 该研究结果为理解运动协调神经软体征潜在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陈楚侨和他的团队现正进行一个更大规模的研究,准备邀请大样本的首发精神分裂症和他们的未患病的兄弟姐妹参与,进一步探讨精神分裂症神经软体征与脑网络异常的研究,以此来验证他们当前的发现和更深入了解其脑机理。 chan,rck*,huang,j,zhao,q,wang,y,lai,yy,hong,n.,shum,dhk,cheung,efc,yu,x,dazzanp.(2015).prefrontalcortexconnectivitydysfunctioninperformingthefist-edge-palmtaskinpatientswithfirst-episodeschizophreniaandnon-psychoticfirst-degreerelatives.neuroimage:clinical.9,411–417. rao,h.,di,x.,chan,r.c.k*.,ding,y.,ye,b.,gao,d.(2008).aregulationroleoftheprefrontalcortexinthefist-edge-palmtask:evidencefromfunctionalconnectivityanalysis.neuroimage,41,1345-1351. 文章链接 研究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左侧额顶叶区域活动减弱。有趣的是,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未患病的一级亲属也表现出了类似的但程度更轻的相同区域的活动减弱。健康对照组和未患病的一级亲属,均表现出在左侧额叶中部的显著激活。而且,随着任务复杂性的增加,在健康对照组中,感觉运动区与右侧额叶有显著的功能联接,但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中却没有发现此类功能联接。这些发现表明,左侧额顶叶和额叶区域可能是神经软体征的神经功能区,也就是说,这些神经软体征相关脑区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潜在内表型。 chan,r.c.k.*,rao,h.y.,chen,e.y.h.,ye,b.b.,&zhang,c.(2006).theneuralbasisofmotorcoordinationsoftsigns:anfmristudyofhealthysubjects.neuroscienceletters,398,189-194. 其他系列相关研究如下: 基于这个打破传统观点的结果,陈楚侨及其合作者进一步考察了是否在首发精神分裂症与未患病的一级亲属群体中存在相类似的功能联接异常。他们招募了13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4名未患病的一级亲属和14名健康对照组作为被试,要求其完成由陈楚侨团队设计的运动协调性任务——拳-边-掌影像任务范式。该研究使用心理生理交互作用(ppi)分析技术来评估相对于简单运动任务,完成拳-边-掌任务时,感觉运动区域与额叶区域的功能联接。 神经软体征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精神分裂症谱系群体生物学标记和内表型之一。然而,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传统定义认为神经“软”体征是没有明确脑区定位的临床神经学体征。但越来越多的神经影像证据表明,神经软体征是可以部分定位的,而且和特定脑区的受损相关联。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学与应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组研究员陈楚侨和他的团队挑战了神经软体征的传统观点。他们最近对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影像数据进行元分析,发现神经软体征既和脑结构又和“小脑-丘脑-前额叶”的脑功能网络有关。 zhao,q.,li,z.,huang,j.,yan,c.,dazzan,p.,pantelis,c.,cheung,e.f.c.,lui,s.s.y.,chan,r.c.k.*.(2014).neurologicalsoftsignsarenot“soft”inbrainstructureandfunctionalnetworks:evidencefromalemeta-analysis.schizophreniabulletin,40(3):626-641.该研究现已在线发表于neuroimage:clinical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