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结县旅游局长旦增旺堆说,县里计划引进旅游公司,将白面藏戏搬进演出大厅,让更多人了解白面藏戏,推动白面藏戏的传承和发展。 头戴白色面具,手持彩棒,身着蓝黑色服饰,表演者们踩着鼓点,一边倒着转圈,一边念念有词。这是记者30日在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县看到的宾顿白面藏戏表演。
白面藏戏与其他藏戏有两个区别,一个是面具是白色的,另一个是面具上的眼睛是往天上看的。“当初白面藏戏在布达拉宫为五世达赖表演时,为了表示对坐在上方的达赖的尊敬,才把眼睛画成往天上看的。”白玛说,这是其他藏戏中没有的。
目前,西藏共有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2项(藏戏、格萨尔),国家级非遗项目76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8名,基本形成了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一批亟待抢救的西藏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
据白面藏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玛介绍,600多年前,西藏的桥梁鼻祖唐东杰布缺少建桥资金,就找到了七位美丽的少女,教会她们跳舞,并让她们穿着奇装异服在各地演出,以筹集建设桥梁的资金。
宾顿白面藏戏起源于琼结县下水乡宾顿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是起源最早的一种藏戏。白面藏戏使用山南方言表演,多在举行节庆、庙会、集市等民俗活动时演出。
记者了解到,自2005年西藏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国家和西藏先后投入1.27亿元资金保护西藏非遗项目,并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行为给予适当补助。
据介绍,如今仍在坚持表演的白面藏戏表演队,整个西藏只剩白玛所在的这一支。表演队共有队员26人,平均年龄27岁,最小的一位20岁。“他们都是从小看白面藏戏,对藏戏有兴趣的当地人。”白玛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玛每年可以获得1万元的津贴。
“很久以前,白面藏戏的表演者都是女人,但五世达赖期间,白面藏戏有机会进入布达拉宫表演,可布达拉宫又不允许女人进入,只得让表演者男扮女装。”白玛说,就这样,白面藏戏的表演者清一色成了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