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像尼玛一样从援藏项目和资金中受益的农牧民群众越来越多。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自治区党委、政府沉着应对、果断决策,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强调控,强化措施,全区经济增长快、投资力度大、质量效益好、支撑能力强、民生改善实、生态环境优、社会大局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全面落实18项民生政策,新增11项惠民举措;近37万城乡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72%有意愿的五保对象实现集中供养,5900多名孤儿得到有效救助;新增幼儿园109所,拉萨教育城投入使用,类乌齐等6县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农牧民子女高考和内地班录取比例分别达到71.8%、70%;新增卫生计生人员1009名,出生缺陷一级干预试点县扩大到24个,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85%;为基层补充各类人才1.1万名,西藏大学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均居全国前列;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曲水县南木乡江村的尼玛是一位大棚蔬菜种植户,他在曲水瓜果蔬菜园区内的6个大棚,每年可创收4万多元。多年来,在江苏省援藏干部的帮助下,该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和种植温室瓜果蔬菜,使江村218户群众受益,占全村总户数的80%,每个温室大棚每年可帮助群众增加收入7000多元。
出台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资源管理、县域环境保护考核等制度。植树造林124万亩。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增至18个县。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8.8亿元。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核定范围内,全区生态环境持续良好。
……
民生投入大幅增加——
2014年8月25日召开的中央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系统总结了20年来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援藏工作的新举措。
“在中央关心、全国支援下,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激发出蓬勃的创造活力。在各类援藏项目的带动、援藏干部的引导下,过去只会种田、放牧的农牧民,学会了养奶牛、育苗、发展沼气等现代生产技术,有的群众利用农闲到外地打工,有实力、有经验的人则建工厂、包工程,涌现出了一大批致富能人。全区各族农牧民如今正靠着勤劳的双手,昂首阔步走在奔小康的道路上。” 墨竹工卡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如是说。
目前,全国共有18个省市、70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17家中央企业,先后选派7批近6000名援藏干部进藏工作。全区7个地(市)的74个县(市、区),自治区和地(市)主要直属部门都在受援范围之内,累计落实援藏资金260亿元、项目7615个,援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达6000多名,为西藏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仅2014年,西藏完成援藏投资36亿元,建设项目695个,援藏力度和效益不断提升,为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促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2011年7月,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座谈会在拉萨召开。习近平同志对如何做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提出了“五个始终”的要求,即始终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建立健全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首要任务;始终坚持国家支持与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相结合;始终加强对口支援干部工作;始终注重总结对口支援工作经验。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