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群众收入稳步增加
藏猪核心产区:包括林芝的工布江达、林芝、米林、波密4个县。
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等因素,如今,我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五带十四区”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即“藏中粮经饲、奶、绵羊、藏猪藏鸡复合产业带,藏东北牦牛产业带,藏西北绒山羊、绵羊产业带,藏东南藏猪藏鸡、藏药材和林下资源、干果产业带,城郊蔬菜产业带”和“青稞、牦牛、藏系绵羊、绒山羊、藏猪、藏鸡、藏药材、林下资源、蔬菜、奶牛、马铃薯、林果、茶叶、冷水鱼14个特色农产品产区。”
这是一份西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十大产业布局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具有“名、优、特、奇、鲜”等特点的高原特色农产品,产业布局逐步合理优化,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在山南,通过抓重点和特色,建基地和企业,创商标和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重点实施了农牧业产业、品牌、商标“三推进”工作,创新了经营方式,优化了发展环境,培育了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
高原风光惹人醉,高原特色产业发展让农牧民群众心头暖意融融。
在昌都,按照“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先发展”和“区域集中、规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发展思路,确定做强芒康藏东珍宝“达美拥”干红葡萄酒、八宿“拉鲁卡”荞麦等五大优势加工产业,培育干鲜果品产业带、特色林下资源加工出口产业带等四大特色产业带,建设葡萄、荞麦、优质青稞等八大种植养殖基地。
2004年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累计整合投入资金32.5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63亿元,财政产业基地扶持资金12.35亿元,龙头企业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扶持资金5.43亿元,科技投入农牧业发展资金4.17亿元,积极推动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在全区建立了特色产业生产基地204个、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0个,开发了青稞深加工系列产品、山羊绒制品、牦牛奶制品等32个,初步形成了青稞、牦牛、藏系绵羊、绒山羊、奶牛、蔬菜(菌类)、藏猪、藏鸡、藏药材(林下资源)、林果十大产业。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建设重要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构筑西藏“两屏四地”重要战略地位,为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产业布局合理优化
农牧业特色产业建设和发展促进了农牧业特色产业体系建立。
……
牦牛核心产区:包括拉萨市的当雄、林周2个县;日喀则市的亚东县;昌都市的类乌齐、江达、丁青、卡若区、贡觉5个县(区);那曲地区的那曲、安多、巴青、聂荣、嘉黎5个县,合计13个县(区)。
——2014年,全区粮食产量98.5万吨,其中青稞产量达69万吨,连续16年保持在90万吨以上的水平,粮食产量接近100万吨的目标,确保了全区粮食安全特别是青稞安全;
青稞核心产区:拉萨市的林周、墨竹工卡、曲水3个县;日喀则市的桑珠孜区、白朗、江孜、拉孜、萨迦5个县(区);昌都市的芒康、洛隆、丁青3个县;山南地区的**、扎囊、隆子、乃东4个县,合计15个县(区)。
——菜篮子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蔬菜产量进一步提高,主要城镇供给率旺季达到了85%以上,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到2014年,全区累计扶持和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地(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1家,其中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24家(包括国家级8家)、地市级龙头企业77家,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产值达21.2亿元,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38.6%。龙头企业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带动农牧户6.1万户、20多万人,解决当地农牧民就业1.2万人。全区共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729家,形成了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基地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公司成立后,18名当地群众实现了成功就业,每月收入3000元以上。”山南地区隆子县加玉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公司发展效益良好,“这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在建设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的道路上,必将迎来下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原标题:纪念自治区成立50周年:特色产业织就增收新画卷
天蓝蓝、水清清,云飘摇、鸟恣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