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年之间,“老三样”时代的无奈一去不返。如今,示范园的大棚里除了黄瓜、西红柿、紫甘蓝等蔬菜,还有葡萄、桃子、西瓜等新鲜水果。不远处,杨槐、侧柏、云杉松等十多种树木苍翠挺拔。
1斤土豆7元、1斤辣椒23元、1斤草莓120元,这是几年前普兰市场上的蔬菜价格。“以前,我们常吃的蔬菜以萝卜、土豆、白菜为主,老百姓称之为‘老三样’。”谈起多年来的饮食特点,尊珠桑姆坦言蔬菜种类十分贫乏。
技术指导 授之以渔
在获赠的大棚里,她选择种土豆。“去年家里收完土豆后,我们留了一部分自己吃,将剩下的卖了2000多元。”尊珠桑姆笑着说,“现在,家里每年可以收入4万元,也不用去外地打工了。”
身为普兰镇吉让居委会加兴组组员,尊珠桑姆所打理的土豆棚与村里其它大棚一起,在阳光下泛着亮光,与不远处的雪山交相辉映。就在这个边陲小城,正上演一出精彩的“果蔬传奇”。
每天,普兰县有两车蔬菜运往阿里其他县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后者蔬菜紧缺的状况。“我们会把家里多余的土豆拿到县里卖掉,”尊珠桑姆说,“有时候,附近的尼泊尔村民也会到这里买菜。”
“目前,示范园的产品涵盖药材、花卉、水果、蔬菜四大类,共38个品种。”高宝军告诉记者,“以吉让居委会加兴组为中心,园区辐射周边的6个村庄,共有400多名村民参与,种植的果蔬满足了全县的需求。”
在示范园成立时,普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公司牵头集体管理,村里合作社参与,农户入股,实行土地集中流转。尊珠桑姆所在的吉让居委会有不少村民在园里工作。谈及近年来的收入变化,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普兰虽然地处藏西高原,但并非无法种植蔬菜。这里光照强、虫害少,反而成为果蔬种植的“加分项”。2013年,普兰县从内地请专家化验土壤、测量水质,经过仔细研究,决定引进大棚种植项目。当年秋天,许多温室大棚在县城南边开工建设,铺下了现代农业的探索之路。
50年前,西藏自治区成立,历经沧桑的雪域高原迎来历史转折。50年来,在党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关心支持下,一代代西藏各族儿女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催生了西藏历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时代: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繁荣、民族融洽、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生态良好……一个大美新西藏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加兴组组长塔觉选择在获赠的大棚里种植辣椒,“比起土豆,辣椒更好卖、更赚钱。”然而,2013年以前,塔觉并不懂得如何种辣椒,来自陕西的技术员樊志强手把手地教给他辣椒种植技术。在示范园里,来自榆林、咸阳两地的技术员共有20多位。
“以前,普兰县的蔬菜主要靠菜商从西藏拉萨、新疆喀什翻山越岭贩运而来,菜价随着高昂的远途运输成本水涨船高。”陕西省第七批援藏干部、普兰县委书记高宝军告诉记者,当时蔬菜种类少、品质差、价格高,“每逢冬季大雪封山,蔬菜更难运进来。”
虽然低于阿里地区的平均海拔,普兰也曾饱受“吃菜难”的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