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语重心长地说,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保证,意义十分重要。
1996年8月5日至10日,习近平专程到闽东调研指导奔小康工作。“全省能否实现小康,关键看闽东。”他指出,闽东地区民族工作要突出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个重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保证他们与全区、全省同步进入小康。
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民委一份简报上批示:“30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宁德赤溪畲族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小康村’。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羊年春节的畲村沉浸在幸福之中,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让村民格外激动:“习总书记夸赞我们村啦!”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历史、地理原因,宁德大多数畲乡商品经济不发达,有的还处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状态;畲族群众大都居住在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活较为困顿。总体而言,“闽东畲族的贫困面还比较广”。
踏着新春的节拍,本报采访组走进宁德、福州等地,与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一起回忆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情系少数民族群众,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点点滴滴;也记录下他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信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的生动实践。
担任省委和省政府领导后,习近平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时时关注少数民族群众。每年,他都深入包括闽东在内的少数民族聚居乡村调研考察、看望慰问。
这一番话,让钟晋金动起来了。不久,他东挪西凑借了8万元,买了部二手大货车拉杂货,起早摸黑苦干,短短两年,就还清了债。之后,他又和别人合伙买了三部大货车,专业做物流。“现在,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日子过得很好。”钟晋金说。
动起来的不仅仅是钟晋金,许多东山人走出大山,外出打拼。现任村支书缪石坤说,目前,全村988人中有近200人在外从事建筑行业,仅此每年就有上千万元的收入。2014年,村民人均收入12000元。

“民族问题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做好民族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989年1月,在宁德地区民委第七次委员(扩大)会议上,习近平从战略高度阐述了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
临别时,习近平拍着钟晋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很年轻,要好好干,先动起来,奔上小康路。
人穷不能志短,更要振奋精神往前奔,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无论是在闽东,还是在福州,再到省委和省政府任职,习近平始终强调要以滴水穿石的韧劲,苦干实干求发展。
1993年6月14日,习近平顶着烈日,翻山越岭,驱车来到大山深处的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看望畲族群众。得知全村已通水、通电、通路,当年村民人均收入能达到1400元,习近平满意地笑了。
1999年,在《一切为了畲族的发展——〈畲族社区研究〉序言》中,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这样写道。言之切切,情意深深。朴素的话语背后,是习近平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深厚感情。
1990年4月,习近平开始主政省会福州。虽然福州的少数民族人口相对不多,有8万多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3%,但习近平依然保持着对做好民族工作的思考,对少数民族群众依然牵挂在心。
从闽东福鼎市的磻溪镇出发,沿山间公路盘旋23公里,有一个青山环抱的畲族村——赤溪。这里被称作“全国扶贫第一村”,穷村巨变的故事,远近闻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