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治藏方略,加速打造幸福高原,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先后实施了干部驻村驻寺、“双联户”创建等多项维稳措施,构建起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同时实施僧尼医疗养老保险全覆盖、拉萨供暖、大学生全就业等民生工程,赢得了民心,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西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旦增伦珠是这次活动的参与者。他表示,这次签约是新一届自治区政府借助外脑,靠智力支持、创新驱动,推动自治区经济发挥后发优势的延续。
今年7月份,应西藏自治区政府要求,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化工学部、医学卫生学部等多领域的14位院士抵达拉萨,深入企业和相关部门,就西藏的清洁能源开发、藏医藏药、文化旅游、科技、环保等领域,开展调研把脉。
地区生产总值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牧民收入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高原首府拉萨实现供暖、西藏籍大学生连续4年实现全就业……这是一组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事关西藏经济发展大局的决策中,如藏青工业园的设立、西藏饮用水产业、西藏“世界旅游目的地”和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等重大规划,都注重选择专家为政府部门谋划,甚至跨省区论证的方式,绝不拍脑袋盲目立项。此前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规划论证中,就请了40多位财政部、发改委的专家。
一系列的措施,助推了西藏跨越式发展。2014年,西藏全区GDP突破900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今年以来,西藏经济继续高速发展,前三季度全区GDP增长9.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改革创新 点燃高原新活力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疆,经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动力主要依靠投资,过去50年间全社会固定投资累计完成近4000亿元,年均增长18.1%。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环境的变化,投资的边际效益在递减,经济转型升级亟须创新驱动。
世界旅游目的地是中央对西藏的定位之一。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西藏第二届文化旅游博览会上,西藏与国家旅游局对接,共同组织邀请亚太地区知名旅游专家为西藏旅游业建言献策。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提出将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打造旅游业升级版,进一步深化西藏自治区与祖国内地和南亚各国的交往交流。仅今年前8个月,西藏累计接待游客142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0亿元,旅游已经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科学发展
为给西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西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国工程院与西藏自治区政府在拉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框架协议,中国工程院将立足自身人才优势,为西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推动产业发展,加强合作研究与成果转化,组织学术活动,培养和引进人才,实施重大课题攻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深入研究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大计,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雪域高原绘就了面向未来的宏伟蓝图,开启了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的全新局面。
西藏工行部门的注册资本认缴制和“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措施进一步释放红利,西藏企业迎来了“井喷式”增长。西藏自治区工商局局长李迎春说,商事制度改革既顺应了群众干事创业期望,还是创新政府行政管理之举,尤其对于激发市场内在活力、增添经济发展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全国产业正自东向西梯次转移。随条件的改善,西藏后发优势溢出态势明显,越来越多的客商和国内外企业,将投资目光从中国的东中部版图转向‘世界屋脊’西藏。”西藏社科院经济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何纲认为,“独特的优势资源、巨大的政策优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和市场前景,雪域高原将掀起新一轮更大投资热潮,经济大发展指日可待。”
为增加发展的内在推动力,西藏出台了一系列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改革措施。这些鼓励发展的措施使雪域高原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政策洼地,也吸引着全国各地企业的眼球。
为此,西藏近年来强化学习型政府建设和调查研究取向,向知识要发展,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通过邀请专家进藏调研、专家在内地通过电视电话会议授课等形式,增强干部创新意识。去年至今,已召开10多次全区乡镇以上干部的学习电视电话会议,并把学习内容编印成册下发到干部手中。此外,还聘请了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做政府顾问,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多次面对面向林毅夫请教。
截至目前,西藏共有个体工商户11.15万户,较商事制度改革前增长69.7 %。目前,西藏市场主体达到14.18万户,注册资本(金)35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120%。随着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和市场活力的增强,地方小微企业明显扩张,对于培育高原特色产业和服务业带动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