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在扶贫攻坚中,充分发挥农牧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农牧民在扶贫开发中唱主角,使其成为开发的主体、受益的主体,最终成为投资的主体。
娘热乡仁钦蔡村8组位于拉萨市城郊,为达到市场和资源的有效结合,2012年,扶贫部门利用国家扶贫资金30万元,建起面积达363平方米的扶贫洗车场,实行“党支部+能人+贫困户”的经营模式,由项目受益群众推选一名有责任心、有经济头脑的致富带头人担任洗车场经理,以贫困群众为主,自主经营。仅2014年,扶贫洗车场项目就为43户户均分红4000元,还吸纳9人就业,人均年工资达到1.5万元。
而在2009年贫困发生率还在67%高位的阿里地区改则县察布乡卡尔强玛村,村里投入扶贫资金100万元,在改则县城建成了村预制厂,成立了农牧民经济合作社,贫困农牧民在县城参与生产运营,当年实现利润70余万元。2014年,预制厂实现利润229万元,卡尔强玛村农牧民经济合作社成为阿里地区管理最规范、效益最明显、扶贫成效最显著的一个农牧民增收组织。
走进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白定村油桃种植基地,千亩桃树整齐排列,不禁让人赞叹它的规模。
拉萨市扶贫办副主任次仁介绍说,白定村油桃种植基地是城关区扶贫项目,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参与的260户780名农民都是当地贫困户,城关区财政局专门设立扶贫专账。从第一年的运行情况看,不仅丰富了拉萨市城郊休闲观光产业,经济效益也相当好。
日喀则市康马县南尼乡的强巴洛桑,在扶贫项目投资27.95万元的基础上,自筹资金建起了藏式家具加工厂。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生产经营管理模式,采用现代化雕刻、绘画、加工等技艺,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培养出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致富能手。 今年,他组织25名贫困子女进行木匠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家具厂吸纳贫困群众就业20人,同时扶持带动周边贫困户10户86人,从业人员月人均增收达5000元。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认定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25家,培育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合组织32家,初步建成了特色种植养殖、农畜产品加工、特色建材、民族手工业等产业基地,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1亿元,增长16%,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36.5%。
为有效激发贫困地区的脱贫动力,西藏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注重整合资源,用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通过积极探索“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股份合作经营模式,鼓励支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带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 原标题:变“伸手要”为“动手干”
产业兴、则民富。让贫困群众通过产业扶贫过上好日子,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白定村是一个典型例子。
今年60岁的仓觉,是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古荣乡嘎冲村村民,因家中劳动力不足导致家庭贫困。2013年,经县扶贫办牵线,她成了嘎冲村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帮扶对象。合作社每年为她提供免费鸡苗,并负责收购藏鸡蛋,去年家里现金收入超过5000元,年底还从合作社分红1800元。
“过去,家里4亩地仅靠种植青稞收入不高。从前年开始,我们和一家企业签订了合同,改种玛咖,一年下来每亩地比种青稞增加了6800元的现金收入。”堆龙德庆县乃琼镇村民边久谈起他的幸福生活,笑容挂在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