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9月新学期开始,上海市遴选4所试点高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和4所培育高校(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率先实施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这一计划明确要求,大学把教授、副教授讲授本科生课程作为强制性指标。其中,受聘教授、副教授岗位的教师每学年为全日制本科学生的授课不得低于108个课时、担任行政或其他职务的“双肩挑”教师不得低于54个课时,每学年均需承担指导青年教师、培养助教或师资博士后任务。受聘教师均要遵守坐班答疑制度和校内自习辅导制度,为学生答疑和辅导的时长都有明确规定。市教委以2013-2014学年授课教师人数为依据,予以下拨激励经费,且明确要求各高校不得“撒胡椒粉”,要真正引导教师潜心教学。 (上海理工大学刘虹课题组编写,综合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上海政务网、上海教育政务网、东方网、文汇教育等多家媒体) 作为国家新一轮“两校一市”教育综合改革唯一的试点城市,形成与上海地位相匹配的高校学科体系,上海从2014年开始大力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通过对学科布局的优化和调整,努力让上海高校的学科“高峰凸显”、“高原崛起”,在“高原”之上建“高峰”。面向2020年学科优化布局的规划、重在解决高校学科体系与上海地位的“不匹配”。 高峰高原学科计划,列入重大专项,专项经费的50%可以用于人,以求重点突破,瞄准国家和上海的重大战略需求。到2020年,上海高校将有2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和一批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同时18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跻身国内学科排名前20%。 1.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确立高校分类管理体系 改革是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必须走向“放”“管”结合。上海市要求所有市属高校都建立了总会计师制度。总会计师被赋予参与学校重大财务决策的权力,发挥财务管理的专业能力,从内控管理上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市地方公办高校委派总会计师还有一个重要职责,立足中长期帮助高校为后续发展做好资金安排,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筹资能力。同时,上海市也建立了以提高教育项目支出效益为目标的综合监督评估机制,关注点从分配管理转向绩效管理。例如,经过绩效考核后,零碎的小专项可以整合为一个大专项。按照5年一轮的投入产出绩效比,对相应的系数和基数进行分配。上海高校还需要提高预算管理能力,特别是要加强预算执行时效性和均衡性的分析和评价机制,加大对预算执行效果分析和绩效评价的力度。 以医学学科举例,上海新组建了上海健康医学院,培养全科医生、康复医师以及其他高层次应用型医技、医护人才,而上海交大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等聚焦精准医疗、国际化临床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培养。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该计划自2014年开始试点,当年有8所高校入选,涉及授课教师8746人;2015年有14所高校参与,涉及授课教师12971人。如今,教授和副教授进课堂、教师坐班答疑已经成为常态,并逐步由行为约束变成文化自觉。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未来行业人才需求结构,《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将未来供给的人才重点确定为医学、艺术学、经管、法学、理工农和文史哲教六大类别。 3.面向未来优化学科布局,重点建设高峰高原学科 以新兴科技领域为例,在位于浦东新区的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地界内,将陆续建起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大科学设施、开放式创新平台,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在它周围,环绕着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大科学设施和科研机构。国务院已批准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超强超短激光等新一批大设施落户上海。将此地打造成为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任务落在了上科大肩头,它需要将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融合向前真正推进一步。在此战略布局中,上科大承担着整合创新价值链,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功能。 资源配置方式变了,校长们有了花钱的自主权,可以集中财力办大事。与此同时,上海市教委仍然保留了大约30%的经费投入,作为杠杆去撬动高校的特色办学。比如高峰高原计划,支持高校建设达到一流水准的学科,瞄准国际前沿,对接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需求。从2014年到2017年,上海为高峰高原计划安排建设经费36亿元,明确其中50%可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在结构上,高等教育投入还做到了“三个打通”——打通生均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专项经费、打通“十大工程”专项经费和内涵建设经费、打通用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 Ⅰ类高峰学科的入选“门槛”是四类中最高的,基本是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点,或有望在本规划周期内建成全国第一名的一级学科点。而其建设目标是一级学科点保持或建成全国第一,总体实力达到世界一流。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