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服务的巨大缺口,建议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建立科技工作者的全国性综合心理自助网络服务平台,平台重点可包含两大模块: 加强对科技工作者抑郁状况的监测,定期(如一年1-2次)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与抑郁情绪相关的心理测查,全面掌握他们的情绪状态。科研机构和单位的管理者应掌握基本的抑郁症状辨别能力,甄别科技工作者中是否有个体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状态,以尽早发现他们的抑郁倾向。针对心理测查筛查结果及经观察诊断出的特殊群体和个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一是当前科技工作者普遍需要心理健康知识和服务,且需求复杂而多样。 (数据来源:科技工作者心理状况调查) 第一是综合性心理自助模块,解决科技工作者轻度到中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心理自助网络,将心理咨询的核心流程转化为电脑程序,将心理专业评估与有效的治疗技术相结合,引导出现心理问题的科技工作者遵循科学的心理训练过程,进行自我训练,提高心理免疫力,缓解轻度到中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此项措施可弥补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有限、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以经济便捷的方式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科学规范的心理服务。 第二是多元心理健康知识模块,侧重于基本心理健康知识、原理和技能的传播,借鉴当前流行的网络课程模式,将科普文章、讲座、问答等模式相结合,构成促进我国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科普资源库。在心理健康知识内容上,重点设置自我调节、人际交往、职业指导、子女养育、婚姻家庭等服务模块,满足各类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调查显示,有轻度抑郁倾向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占青年总体的33.1%,高于科技工作者的平均水平(24.4%),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6%)一倍。其中有8.6%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有突出的抑郁症状,亟需接受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近四成(37.6%)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想要改变职业,不再做科技工作者。81.4%反映自己在工作中有拖延的现象,其中28.7%总是或经常拖延,而这一比例在40岁以上科技工作者中仅为7.7%。 一是建设科技工作者的全国性综合心理自助网络(包括互联网与手机)服务平台。 科研机构和单位的管理者可分层次、分主题定期举办讲座、运动减压、团体辅导等各种活动,帮助科技工作者调适自己,保持健康、和谐的情绪。针对低收入、低职称等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建议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甚至在基础教育阶段起,由各学校的学生素质发展中心,定期、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了解个人的特长、兴趣和价值取向,介绍职业岗位,促进科技工作者实现岗位与人的良好匹配。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增加职业发展中高原期、瓶颈期等困难时期的支持辅导,帮助科技工作者理解和应对职业发展中的困难,保护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 二是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有着鲜明的群体特征。
|